赵孟頫早年书艺之路:深宅大院中的勤奋练习与贵人相助

青山书法

但这样的训练只打下了基本功的基础,直到接触到“二王”的书法后,他才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。

书法大师

赵孟頫草书《趵突泉诗》局部

※※※

牟氏隐居吴兴期间,因好友牟应龙的父亲、前朝大夫牟岩的提携,其书法名声大噪。

牟言虽然退居幕后,但他多年在官场上建立起来的名声和人脉还在,如果大臣达官贵人路过吴兴,没有见到牟言,就会被视为傲慢无礼。“闻言退却,一生为人骄傲。”

赵孟頫经常拜访牟岩,向他请教。牟岩对赵孟頫没有免疫力,只要赵孟頫开口,老人便会尽全力帮助他。赵孟頫早年的一些重要碑刻,也都是牟岩所写,赵孟頫亲笔所书。这些艺术活动也扩大了赵孟頫在当地的影响力,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不凡的书法功力——而这也是他早年获得社会声誉的重要资源。

后来程钜夫巡游江南贤人时,著名贤人之列,就有赵孟頫的名字,而牟宗三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。

吴兴离杭州不远,赵孟頫因此经常能参加书画聚会。24岁时,他便利用闲暇写了一本《书画图》,受到书法家的一致好评,说他的书法很像南宋开国皇帝赵构。赵构与其父赵佶一样,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,风格独特,影响巨大,被称为“思灵体”。赵孟頫多年践行“思灵体”,当之无愧。

宋代,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,人们除了推崇渊博的学识,也推崇高超的书法技巧。

因此,赵孟頫在书法追求上始终谨严勤奋。

书法大师

赵孟頫行书千字文(部分)

※※※

1280年,27岁的赵孟頫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。先父赵毓琛墓遭盗墓贼破坏,赵孟頫改葬于湖州城南车盖山。不久,母亲也因病去世。赵孟頫与现实世界的私人联系日渐淡薄,除了诗友、画友、书友,无人能安慰他那颗破碎的心。

一有时间,他就到处走走,结识一些诗友、画友。

书法大师

1281年,甲谷直岐到浙江任职,经人介绍,赵孟頫认识了他。一年后,甲谷直岐受召为吏部郎中,特意推荐赵孟頫入朝任职,但赵孟頫婉言谢绝。有人说,文天祥刚殉国,此时任职,不便多言;也有人说,他还处于残存心态,内心的改造还未完成。

其实,这些都是过度解读。他拒绝接受甲谷志奇的真正原因是,他的母亲刚刚去世。按照古代的规矩,即使做了官,从父母去世那天起,也要辞官回祖籍守孝二十七个月,在父母的坟前尽孝,这叫“丁酉”。

赵孟頫虽然不是官,但此时就任官,也有失礼仪之举。

后来程钜夫去江南寻觅人才,多半也是因为夹谷直岐的推荐。大都除了夹谷直岐之外,根本没人知道吴兴还有赵孟頫这样的青年才俊。所谓“名声传扬,朝廷皆知”,是后人因为赵孟頫出现在程钜夫的名单上而做出的猜测,而非事实本身。

赵孟頫心经(部分)

※※※

这一时期,赵孟頫的生活已经十分贫困,靠卖画、为人题字维持家用。除了守丧之外,赵孟頫还四处寻觅名家书法作品——在古代,很少有人有幸亲自见到名家,通常是通过临摹名家书法作品来学习书法的精髓。

1284年5月,在上流社会活动、在下层乞食的赵孟頫,有幸在吴兴书坊里碰到了《淳化秘阁书法集》第二、五、八卷。

《淳化秘阁书法集》是宋以后书法家们的最爱。宋太宗淳化三年(992),赵光义下令内廷搜集历代书法作品,并命翰林院侍讲书法家王洙纂修,然后刻成石版,刊印成书,名为《淳化阁书法集》,或《淳化秘阁书法集》,简称《门藏》。

此书法集共十卷,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法,第二、三、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,第五卷为历代诸子书法,第六、七、八卷为王羲之书法,第九、十卷为王献之书法。

书法大师

淳化秘阁书法集

书法之路,大体可分为“跋派”与“碑派”,“跋派”之路在此。

有了三卷之后,赵孟頫便一心想把余卷都收集起来。他的努力没有白费。次年五月,赵孟頫得到《格帖祖本》上、三、四、六、七、八、十卷,共七卷。加上第八卷,只缺第九卷。一个月后,他得知杭州康子虚有此卷,便到康子虚家里,用多余的《格帖》一卷和一卷《柳公权帖》换取此卷,终于收集到了全卷。

书法大师

当时赵孟頫的经济状况已经十分困难,他如何选出这套完整的书法作品,至今仍是一个谜。

赵孟頫得到这些珍宝后,喜不自胜。八月,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为《格帖》作了跋。跋中,赵孟頫介绍了《格帖》的由来:“宋初,太宗……淳化年间,命御史王灼,将所购三代至唐代书籍抄录为十卷,刻于秘阁……赐王室及大臣各一本。从此,每遇两府大臣,即赠墨帖一本。后来,便不赠,故存世甚为珍贵。”

当时印刷所用的墨汁,是歙州贡墨,墨色深黑,光泽亮丽。后来有人从宫中借用书芯印了一百本,但由于所用墨汁不同,质量大打折扣。到元初,《淳化阁帖》原本已难觅。

赵孟頫学赵构的“思灵体”,得了格帖后,他的书法开始向“二王”体转变。赵孟頫对王羲之的评价很高:“盛于晋,右将军王羲之渡江后,兼收百家之长,胜过多家之长,传其子献之,更胜一筹。故历代以好书著称者,必举王氏父子为首,虽有其好,无可逾越。”

“书法”与赵孟頫的偶然,或许也如同“碑学”与傅山的偶然一样,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。

有了完整的《格帖》卷轴,赵孟頫便日夜把玩,反复临摹。其间,他还临摹了王羲之的《面世帖》和《大道帖》以及王献之的《抱女帖》,书法功力飞速提高。经过千百遍的研习思考,加上自己的内化与创造,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水平终于可以“回溯五百年,覆覆万里,复二王古,开新风”,成为历代闻名的书法家。

书法大师

赵孟頫小書《汉季安傳》局部

崇祯二十二年(1291年)冬,石岩将赵孟頫的小字卷《秦朝论》带回杭州,咸裕枢、郭天锡二人见后,都大加赞赏。

曾被赵孟頫谦虚地称为自己无法企及的书法家鲜于伯吉(鲜于舒)亲笔为本卷题跋:“子昂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、奇草,皆世之大成,小楷,世之大成。”

1307年春,赵孟頫得到《宋宁宗书法集》,十分珍惜,称此书“传六代”,十分喜欢,认为是稀世珍宝,并表示希望“子孙世世代代珍爱,细细考究,有人得之”。

当年九月六日,牟岩为赵孟頫《文赋》题跋,称其楷书“曲折多变,而发文字之美,又以字之美为托,轮流而发”。这也是牟岩这样的文坛大咖第一次为赵孟頫说话,确立了其在书界的领导地位。

类似的赞誉接踵而至。不久之后,黄中桂又为赵孟頫的《阴符经》楷书卷轴题词,称其“笔法妙如右军”——这也是同时代人第一次将他与“书圣”相提并论,再一次强调了他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和价值。

十四年后,至治元年,英宗刚刚即位,召赵孟頫为他撰写《孝经》,此时已六十八岁的赵孟頫已因病请辞退休,隐居在家乡吴兴。

或许,皇帝很喜欢赵孟頫和他的书法;或许,赵孟頫已是元代第一书法家,也只有赵孟頫才有能力为皇帝撰写《孝经》这么重任;或许,无论什么文字,只有赵孟頫写出来的,才能让皇帝满意。

不管怎样,此时的赵孟頫已成为书法大师,名声千古。

标签:

郭沫若和康生的书法为何备受争议却屡创拍卖高价?
康生:一个在书法、文物收藏和鉴赏上有高成就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