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差异:培养与培训的较量

青山书法

偶然在书法培训班上看到一位书法名家的讲稿,他说“传统书法”快要消亡了,要赶紧学“现代书法”,因为后者是历史的选择,和“汉字不消失,中国就要灭亡”那句悲情的论调很相似。有一点我至今不明白:历史还没有做出选择,历史的结论怎么总能被预测呢?虽然我反复思考,还是搞不清楚什么是“传统书法”,什么是“现代书法”。如果古人叫“传统书法”,现代人叫“现代书法”,那么现代人怎么称呼“二王”呢?是“传统现代书法”还是“现代传统书法”?真是一派胡言,空谈。 如果一定要分清“传统书法”与“现代书法”的区别的话,我认为“传统书法”靠的是修养,“现代书法”靠的是训练。

书法培训

培训如今已成为最富有产业特征的行业,并逐渐规模化、充满热度。书法爱好者普遍觉得练书法没有前途,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“参加培训”呢?因为培训号称是省心省力的“最佳成功途径”。既然学了书法,就必须有所成就,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“参加培训”热潮。展览、比赛的泛滥,更是让培训进入“巅峰时刻”的兴奋剂。很多所谓的理论观点通过培训传播开来,影响的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;影响的不是一代人,也许是几代人。有些观点确实危害特别大,祸害无穷。

书法培训

严格来说,培训不属于书法教育,而是属于市场。书法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,一种是学院教育,规模大,体系化,各省各艺术院校在这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另一种是师徒教学,这个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,非常普遍,范围很广,对培训影响很大,甚至颠覆了这两种模式。目前猖獗的培训大致有四种,第一种是少儿培训,抓住了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心理,培训师稍微有点水平就可以骗人,不用承担责任。第二种是展演型,为特定的展演提供配套服务,满足对正牌老师的需求。第三种是组合型,这种类型非常复杂混乱,有精英班、工作室、导师制等,培训对象是社会人员。 第四种是临时型的,胡编乱造,广撒网,来的人都收,越多越好。

书法培训

儿童培训班危害很大。“儿童培训”很重要,涉及一个人一生良好习惯的最初培养。如果此时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,再改正起来就很难了。很多人从数量入手,忽视质量,玩“人海战术”,靠人数拿佣金。展览培训班往往是针对某些展览而实施的,目的明确,措施到位。参加者可能参加展览,效果似乎很显著。但如果这些培训导师和评委分开,效果会有多大?组合培训班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。所谓的“精英班”不一定是“精英”,而是让全国各地的小师傅接受名气更大的大师的集中指导,然后对小师傅进行“再加工”,逐渐向大师傅靠拢。工作室一般由一人、几人或一个机构主持,借用公司模式运营,教学质量参差不齐。 “导师制”下的师生、同学关系,如今已不自觉地演变成了“山巅主义”。学书法的人都希望找到最有名气的导师。行走在书法界,难免会被问及导师的名字。名气响亮的导师,自然令人尊敬。“英雄子亦英雄,强将手下无弱兵”。临时培训班都是自由组合班,培训主题随意随意。

书法培训

因为培训,书法从“知识密集型”发展到“劳动密集型”、“资金密集型”。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出来:培训对书法的促进作用有多大?总体来说,弊大于利。一是误导了学书的目的。培训的本质是注重快速改变个人身份、获取必要的社会资源,从而制造出一些“神话”。光看那些广告,似乎人们一瞬间就能改变命运,获得成功、名声大噪。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想学书法的呢?培训市场的繁荣背后,正如展览所展示的“优胜劣汰”的生存法则,也就是所谓的“鲶鱼效应”。书法家们因为盲目追求市场,希望快速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,增添了很多额外的负担和压力,此时培训就成了他们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书法培训

二是增加了投机心理和功利心态。个人通过合理的手段追求成功无可厚非,但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,一味地用同一种方式获得成功,很容易产生各种急功近利的思想。从发展历史来看,培训最早是作为美术馆或者文化馆的功能而存在的,后来由于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介入,出现了“以文学养文学”的思想。随着各种势力的介入,各种利益的渗透,书法走向了产业化,人们蜂拥而至的同时,也造成了鱼龙混杂的现象,这种现象亟待规范。最典型的就是徒弟混杂。书法传承除了技法,还有文化精神,最典型的就是师徒传承。这种“师徒传承”在过去是很讲究的,分工非常明确,徒弟们不敢轻举妄动,更不敢逾越权威。 但现在,不仅“结业”被称作“毕业”,连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被亲切地称为“老师”。一旦目标没有达成,就会立刻反目成仇,对老师一点尊重都没有。更糟糕的是,有些人通过现在的老师认识了地位更高的老师后,就不再承认以前的老师了。这些都证明了培训的功利性。经过大量的培训,大家都是师徒,师生、师徒关系演变成了老板与徒弟的关系。

书法培训

三是“客串”。培训成为一种职业,在反复轰炸的过程中,培训者本身携带的“病毒”会以更频繁、更便捷的方式传播。即便没有“病毒”,很多人的书法风格也变得大同小异。因为培训,书协的一些工作人员自然而然地成了“教授”,真正的教授都去了书协。后者还说得过去,学术研究不限地方,但恐怕时间长了,心就再也静不下来了,人就再也坐不住了。学员还没学好,就先培养了一大批“教授”,自己都没学好,还怎么去培训别人?

书法培训

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师徒教育和系统的学院教育。师徒教育注重精神传承,知识碎片化,时间长;学院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体系,打好基础,利于继续学习。两者的共同点是时间,就像腌酸菜一样,有一个浸泡、熏蒸的过程。但培训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。从目前的文化环境来看,培训“有的放矢”,能解决“燃眉之急”,具有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优势。但归根结底,教育讲究的是长远发展,培训只是某种技能的传授,所以书法教育通常强调的是养成,而不是培训。

书法培训

如果要问:培训好吗?好。培训不好吗?不好。展览好吗?好。展览不好吗?不好。既得利益者说好,而失利者说不好。其实,这个问题最终要从书法和书法家的长远发展来看。书法现在看上去像一场群众运动,也像是一种城市化战略。不同地区的书法家都搬到了大城市,艺术和生活成本大大提高,很多人被迫放弃书法。现在官员们喜欢“玩”书法,他们“玩”得很开心,因为他们不在乎成本!导师希望在他的房间里收一些官员和商人作为弟子,因为有“可用的成本”!培训充其量只是提供某种选择的机会。这样,书法越来越被一些人简单化,从而缺乏耐心和敬畏之心,以为自己可以掌握书法,甚至超越艺术。 正如英国科学家尤因所说:“人类在掌握了控制自然的能力之后,才有能力控制自己,这将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。”如果继续依赖短期训练,书法只会越来越远离艺术的本质,成为投机者的天堂,甚至面临沦为空壳的尴尬。变训练为修炼才是长远之计。

书法培训

训练本身就是双向选择,是选择成长还是急功近利?吃“瘦肉精”会让你快速成长,但危害也很​​大。“真真正正”的训练是慢,非常慢……选择权在你手里,对吧?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

我是四海艺术,每天分享一些书法知识。

标签:

中华十大传世名帖:东晋王羲之家族三希宝帖等书法珍品
王羲之:出身书法世家,师从卫铄,临池不辍终成书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