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李斯
李斯,约公元前284年—公元前208年,战国末期楚国有上蔡(今河南上蔡)人。
主张以小篆作为标准书写字体。
其风格刚柔相济、圆整挺拔,对汉字的规范化、规则化起了很大的作用。
李斯《峄山石刻》
2.蔡邕的书法刚劲豪迈,气势磅礴。
蔡邕(公元133年—192年),字伯奇,陈留郡禹(今河南开封)人。
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,也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。蔡邕精通音乐,才华横溢,师从著名学者胡光。他除了通晓经史、善写诗词之外,还精通书法,尤其精通篆书和隶书。
他所创的“飞白”书体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东汉灵帝酷爱书法,书法名家辈出,蔡邕是第一位。唐代张怀瓘《书评》评价蔡邕的飞白书法“精妙绝伦,行云流水,神气十足”。
其手迹留存至今的有《郭归宗碑》、《西夏颂》等。
蔡邕《西平石经》
3、张芝的书法,就如汉武帝爱好道教,志在成仙一样。
生年不详,字伯英。
他擅长章草,将古代草书分体分笔的写法,改变为上下连贯的变化,独创性极强,在当时影响巨大,被誉为“草圣”。
据说他曾有过“在池边学书法,池水变黑”的趣事。
对后世王羲之、王献之等草书影响甚深。
张志的《岁末帖》
4、钟繇的书法,形似天上的云朵、天鹅,又似大海中的大雁,线条密集,令人难以忽视。
钟繇(公元151年—230年),字元昌,颍川仁舍人(今河南许昌长葛东)。
钟繇书法造诣颇深,为秦汉以来第一人,是楷书(小楷)的创始人,被后人尊为“楷书祖师”。
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甚深,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曾潜心研究钟繇书法,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“钟王”。
南朝俞建武将钟繇书法评为“上品之上”,唐代张怀瓘在《书评》中评价其书法为“神作”。
传世手迹有《布告》、《即志荐举》、《祝贺胜利》等,以《布告》为最好。
钟繇《宣言》
书法是晋代的特色之一,十分精妙别致。魏晋时期文采斐然,因此诞生了著名的女书法家魏夫人。
5、韦夫人的书法,犹如舞者插花,姿态起伏,秀丽绰约;又似台上的美人,仙女戏影,红莲倒映水中,云朵飘浮绿塘。
韦夫人,名朔,字茂懿(272年—349年),河东安邑(今山西夏县北)人,汝阴太守李居之妻。
魏氏家族世代擅长书法,其先祖魏观曾任西晋工部尚书、尚书郎中,与索静均擅草书,并称“一台二师”。魏索师从钟繇,并传其法,以开创楷书笔顺而著称。
王羲之自幼随她学习书法,韦夫人是他的启蒙老师。
韦夫人的《新书》
6、王羲之的书法气势磅礴,气势磅礴,有如龙跃天门,又有虎卧凤阁,因此被后人所珍视,为永久的教诲。
王羲之(公元303年—361年),字逸邵,东晋著名书法家,被誉为“书圣”。
他的书法隶、草、楷、行四体俱全,研习精深,心随所学,博采众家之长,融会贯通,融为一体。
风格平和自然,笔法含蓄婉转,文笔秀美、遒劲。
王羲之是伟大的书法家,被历代书法家誉为书法第一人,其代表作《兰亭序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。
现流传的《乐毅论》、《黄庭经》为小楷书,《兰亭序》为行书,《十七帖》为草书。
王羲之《雪后晴书》
7、王献之的书法犹如河洛少年郎,虽心怀欣喜,却萎靡不振,令人难以忍受。
王献之(344年—386年),字子敬,与其父亲王羲之并称“二王”,与张芝、钟繇、王羲之并称“书圣四圣”。
二王父子对楷、行、草三体之完善,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王献之擅长草书、隶书,以行书、草书闻名,其书法作品流传至今,最有名的是小字《洛神赋》。
王献之《中秋帖》
8、智永的书法气势深沉,博采众长,精雕细琢,风格清淡疏朗。
智永,生卒年不详,陈、隋时期山阴(今浙江绍兴)永信寺僧人,王羲之第七世孙,人称“永先生”,善书法,尤擅草书。
他的字迹包括“真草千字文”。
智永《草书千字文》
唐代出现了唐太宗、唐玄宗等喜爱书法的皇帝,书法的演变和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。
唐代设立书法学校,选拔书法人才,以楷书作为通用语言,涌现出大批书法名家,书法发展史上达到了顶峰。
初唐有贞观四大家,即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暨。
9、欧阳询的书法犹如老虎,越饿越猛。
欧阳询(557—641),字新本,楷书四大书法家之一。
欧阳询是王羲之的学生,八体通晓,但后世最看重他的楷书,因其刚劲质朴,独具特色,又易于学习,所以被称为“欧体”。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《九成宫醴泉碑》和《花都寺碑》。
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
10、俞世南的书法,形似白鹤翱翔云端,又似人仰头望红顶。
虞世南,558—638年,字伯世,唐太宗赞其五品德高尚,气节正直,博学多识,文采飞扬,书法优美。
他自幼随智永学书,得智永亲传,深得二王笔法,故其书法圆润丰润,外柔内刚,上承魏晋风,又发盛唐风。
其手迹以《孔庙碑》和《汝南公主墓碑》最为著名。
禹世南《汝南公主墓志铭》
11、褚遂良的书法,孔雀归佛,金屏散花。
褚遂良,596—659年,字登山。初学书法,师从虞世南,后师从钟繇、王羲之。融会汉隶之风,书法遒劲流畅,变化多端,独具一格。有人说他是唐代唯一的书法家。
传世书法作品有《孟和尚碑》、《雁塔圣教序》等。
褚遂良《雁塔圣教序》
12、雪姬的名字,就像一只年轻的天鹅,有着飞翔万里的雄心。
薛吉(649—713),字思同,唐代画家、书法家。
他学褚遂良,又有新意,当时有“买褚得薛,不失其节”之说。
雪姬《星星禅师碑》
唐玄宗时,因玄宗喜欢饱满的字体,肥大整齐的字体便盛行起来。
颜真卿、李邕等人的风格均属此类。
13、颜真卿的书法犹如犁牛,稳健,益民。
颜真卿,709—784年,字清尘,善诗文,著述颇丰。
他擅长楷书,独创“颜体”楷书,与赵孟頫、柳公权、欧阳询并称“楷书四大家”。
他与柳公权并称“颜柳”,有“颜筋刘骨”之称。
颜真卿为人正直,书风极其柔和,曾被誉为“正人君子典范”,但他的书法风格变化无穷,有“一碑一韵”之说。
其作品中,楷书最为著名的有《宋经碑》、《中兴颂》等,行书最为著名的有《争座帖》以及前段时间引起很大争议的《悼侄帖》。
《悼侄》与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苏轼的《黄州寒食跋》并称为“天下三大行书”,被誉为“天下第二行书”。
颜真卿《悼侄》
14、李勇的书法像一头肥熊,但更加敏捷。
李邕(678年—747年),又名李北海,号李夸周,字太和。
他擅楷书、行书,尤善碑刻,被誉为“书仙”。
他的书法个性鲜明,左低右高,用笔遒劲,洒脱有致,有险峻之感,董其昌曾言“右军(王羲之)似龙,北海(李邕)似象”,认为自己可与王羲之比肩。
李邕《李思训碑》
中唐以后书风再变,渐推清劲书风,柳公权为其代表。
15、柳公权的书法犹如《关雎》一诗,真挚而又脱俗。
柳公权(778—865年)以楷书闻名,与颜真卿并称“颜柳”,为“楷书四大家”之一。
他初学书法师从王羲之,后又师从唐代著名书法家,汲取颜真卿、欧阳询之长,融入新意,创造了自己独特的“柳体”,以劲力雄厚著称,被后世誉为“颜筋柳骨”。
传世碑碣有《金刚经铭文》、《玄妙塔碑》、《奉肃碑》等,行书、草书有《浮神》、《十六日》、《如香帖》等,另有墨书《孟昭帖》、《王献之寄梨跋》等。
柳公权《玄妙塔碑》
16、张旭的书法,犹如神龙腾空,又似夏日云雾出山,造型之优美、奇特,令人琢磨不透。
张旭(675—750),字伯高,唐代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
他以草书闻名,与李白诗、裴敏舞剑并称为“三绝”,其书法与怀素齐名,并称“典章旷肃”。
他爱好喝酒,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他喝醉后便大叫狂奔,要笔写字,当时人称张颠。
这也说明他热衷于艺术,后来被尊称为“草圣”。
张旭草书
17、怀素的书法犹如勇士拔剑,令人动容,催人奋进。
怀素(725-785),字仓真,以草书闻名。
怀素的草书用笔瘦劲,行云流水,如暴雨、如旋风,一挥而就,变化无穷。
他的书法虽然天马行空,变化多端,但仍有一定的规律。
传世书法作品有《自画像》、《苦笋》、《圣母》、《书法论》、《小草千字文》等。
怀素与张旭构成了唐代书法两座高峰的局面,他们也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。
怀素《自画像》
18. 孙国廷
孙过庭(646—691年),善楷书、行书,尤擅草书,临摹王羲之、王献之,用笔刚劲有力,与二王相近。
著有《书谱》两卷,已佚。
现存《书序》分溯源、辨体、评名作、述笔、劝学、悼亡六篇,构思缜密,言简意赅,在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其中的许多论述,如学书三段论、创作五异五和论等,至今仍有借鉴意义。
流传下来的三部书法作品为《书谱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景福宫赋》,均为草书。
孙过庭书法集
19、李阳冰的书法,劲如铁裹棉,笔触流畅,犹如蚕吐丝。
李阳炳,字少文,唐代文学家、书法家,是李白的堂弟,曾为李白撰写《草堂集序》。
他善诗文、书法,尤擅小篆,自夸“自此老夫之后,曹熙、蔡邕,皆不及吾”。
他先师李斯《夷山碑》,以瘦劲雄健的风格取胜,其篆书“劲健锐利豪放,通俗博大,通晓之人谓之仓颉后人”。
甚至被后人誉为“李斯之后,独一无二”。
李阳冰的《三座坟》
20、杨凝石的书法如横风斜雨,落纸如云烟,生动逼真,令人赏心悦目。
杨宁世(873—954),字敬都,号虚白。
杨凝士一直被视为书法史上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,宋四大家(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)均受其影响颇深。
代表作品有《九华帖》、《鲁红草堂诗词图谱》、《仙人的日常生活》等。
杨凝诗《辣椒花帖》
宋代书法可以说是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的舞台,他们改变了唐代书风,注重意味与态度,蔡襄虽然仍保持唐风,但却无法抵挡这股新潮流。
他们四人合称为苏、黄、米、蔡,即宋代四大名家。
21、苏轼的书法,如丙吉问牛,能维持大意。
苏轼(1037年—1101年),又名东坡居士。
苏轼的书法以行书、楷书为最,能另辟蹊径,笔法富丽起伏,具有一种天真浪漫的韵味。
他存世的书法作品中,最著名的是行书《醉翁亭记》和《黄州寒食跋》。
苏轼《黄州寒食帖》
22、蔡襄的名字,如同占据蜀地,只装饰皇车的紫阳。
蔡襄(1012—1067年),字君谟。
其书法苍劲凝重,古朴秀美,形成独特风格,为“宋四家”之一。
人们评价蔡襄的行书为第一,楷书第二,草书第三。
蔡襄秉持唐风,又把握了虞世南的精髓,曾被说堪称“宋代颜真卿”,但似乎更多被批评为保守。
蔡襄《澄心堂书法》
23、黄庭坚的书法犹如梁武的佛经,令人敬佩,令人受益。
黄庭坚(1045—1105)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江西诗派创始人,诗风一度盛行。
他与苏轼齐名,被誉为“苏皇”。
其书法秉承晋唐风格,并深受周岳、怀素、颜真卿、苏轼等人的影响。
其风格与柳公权相似,十分注重韵味。
黄庭坚:松风亭
24、米芾的书法如同张汤的执法一般,有重有轻。
米芾,1051—1107年,字元章,号海月外史,别号“米向阳”、“米南宫”,北宋书法家、画家、书画理论家,宋四大家之一。
他精通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,善于临摹古人书法,与真迹难分。
米芾四十岁以前,刻苦钻研古书法,其书法有“集古文之大成”之说;四十岁以后,他融会贯通,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
主要作品有《多经楼诗》、《洪县诗》、《燕山铭》、《蜀素帖》、《白中岳明帖》等。
米芾《燕山铭》
宋代书法可以说是苏轼、米芾的舞台,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行书、草书的巧夺天工。
25、赵佶的书法风姿绰约,有清雅的情趣。
那是宋徽宗,1082-1135年。
他自创“瘦金体”,笔法瘦直锐利,边笔如兰竹,与工笔重彩的画风相得益彰。
赵佶的书法作品,楷书、行书、草书均流传于世,其笔法遒劲飘逸,富有鲜明的个性。
赵佶瘦金诗
26、赵孟的书法犹如燕姑娘手捧琴瑟,娇柔可亲。
赵孟(1254-1322),字子昂,号松雪道人
他独创书法“赵体”,为“楷书四大家”之一,精通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,尤以楷、行书著称。
其书法风姿绰约,结构严谨,用笔熟熟,有“羲之书,李邕碑”之誉。
赵孟頫的赤壁
27. 仙玉树
舒先禹,1246-1302。
他精通楷书、行书、草书,尤精于草书,与赵孟頫齐名。
仙玉书《草书论》
明代书风受赵孟頫影响,多以秀逸,少以劲健,以楷书细腻为特点。明代楷书多属赵孟頫一派,草书则属张旭、怀素一派。
28、祝允明的书法就像一个士兵擦布,却不知道麻的性质。
祝允明(1461年—1527年),字希哲,因右手手指如树枝状,自称至山。
他能诗善文,尤擅书法,与唐寅、文徵明、徐祯卿并称为“吴中四才子”。
早年楷书工细工细腻,师法赵孟頫、褚遂良,直师欧阳修、余澍“二王”之风。草书受李邕、黄庭坚、米芾影响,功力深厚。晚年尤为注重变化,风格光辉。
祝允明与杜甫秋意
29、文徵明的书法,如风中飞花,如竹溪流水声。
文徵明(1470-1559年),字子维,号文昌帝君,字画兼修,诗、文、书、画皆精通,有“四大家”之称。
他先师从李应真学习书法,后广泛研习前代名家作品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均有造诣。
尤擅行书、楷书,行文柔美,清雅刚健,章法严谨,意境生动,虽无磅礴之气势,但有晋唐书风,又有自成一格的必然风貌。
其楷书笔法优美,韵律柔和,与其画风相得益彰,被誉为“明代第一”。
文徵明行书七言诗
宋代书法可上溯至晋唐,至明末,出现四大家:杏桐、张瑞图、董其昌、米万钟,之后又出现王铎。
30、董其昌的书法犹如龙女修禅,以求得男子的开悟。
董其昌(1555—1636年),字子谦,号“董其昌”,字子谦,号“董”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,受晋唐影响,具有独特的书法风格,能写诗、写散文。
其风格以颜真卿为主,大字学李邕,悟性极高,有“上于米元章,下于赵孟頫”的评价。
存世作品有《岩居图》、《明董其昌秋八景》、《酌金堂》、《白居易琵琶行》、《草书诗》、《烟河重峦图跋》等。
著有《画禅室随笔》、《荣台随笔集》、《熙弘堂书法》(刻书)等。
董其昌《白羽扇》
31、张瑞图的书法风格遒劲雄伟,士兵们在狭巷中厮杀。
张瑞图(1570~1644),明代官员、书法家、画家。
他以书法闻名,书法独特,刚劲凌厉,生动活泼,奇形怪状,在钟繇、王羲之之外独辟蹊径,是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,有“南张北董”之称。又善山水画,临摹元代黄公望,风格雄健有力,作品罕见。
张瑞图《西园集》
32、王铎的书法苍劲有力,颇有元明风格。
王铎(1592—1652),字觉思,号觉智,又号石樵、松樵、赤庵、赤仙道人、岩檀余叟,明末清初书画家。
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,有“南董北王”之称。
他的书法规整,行云流水,气势磅礴。
书法作品有《西施研园帖》、《浪花馆帖》等,绘画作品有《竹石雪景图》等。
王铎行书
清康熙、雍正年间,董其昌的书法大行其道,既继承了明代风格,又因康熙的喜好,而米芾也随之而来。
乾隆、嘉庆年间,乾隆皇帝喜爱赵孟頫、颜真卿二人之风,于是赵孟頫风头大振,与颜真卿相杂。此时书法盛行,较著名的有刘墉、张昭、王文治等人。道光以后,碑帖书法盛行,邓石如是代表人物。
有关碑刻和书法的争议比较复杂,限于篇幅,我就不多说了。
33. 刘勇
刘墉(1719年—1804年),字崇如,号世安。
他书法造诣深厚,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大师,被誉为“浓墨宰相”。
特点是用墨浓重,体势刚健,厚重厚重,造型别致,尤擅小楷,具有魏晋小楷之风。
刘墉《颜真卿送蔡明远图卷》
34. 王文治
王文治(1730—1802),清代官员、诗人、书法家。
书法师从米、董,后师从二王,受李北海影响,喜用淡墨。
其书法用笔柔和,墨色淡雅,行间留白,疏朗飘逸,风采秀美,与董其昌有几分神似,但更显风韵飘逸。
王文治《唐寅论画诗》
35.邓石如
邓石如(1743—1805年),清代篆刻家、书法家,邓派篆刻创始人。
他熟练于四种款式的书法,尤其是密封脚本,遵循秦朝的李si和唐朝的李·扬(Li Yangbing),他的密封脚本既具有良好的姿势,又有一个新颖的姿势,具有功能强大的姿势,他的刷子,优美的姿势和宽敞的效果。
密封脚本源自LI脚本,LI脚本源自密封脚本,形成了自己的样式。
他是一个谦虚的人物,前往许多著名的山脉和河流,通过写作和雕刻来支持自己。
邓小卢的“官方剧本中的台湾一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