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明书法小结:复古与尚态的交织,狂怪的批判高潮

青山书法

点击下方绿色图标即可收听音频

子月思文四十二元明书法摘要 00:0007:36

元代以赵孟頫为领袖,掀起复古书法之风;明代以吴门书派、云间书派为代表,代表明代“谦和”书风;晚明则以“狂怪”书法掀起批判高潮。

哈喽,朋友们!听笑话学书法,我们一起来吧!之前我们讲了元明时期的五则笑话,今天我们来聊聊“元明书法概论”。

蒙古人建立元朝,定都北京,总时长近100年,当时严酷的统治和种族歧视政策,导致社会上复古风潮盛行。宋皇室后裔赵孟頫精通诗文、散文、音乐,成为当时书界的领军人物。他本人倡导复古书风,主张学习钟繇和当时的“二王”,同时巧妙地继承了宋高宗赵构的书法传统。篆、隶、草、楷,各有千秋,各有千秋。尤其是赵孟頫的楷书,被列为“四大楷书”之一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元朝的情况。

书法

明朝,汉人推翻蒙古人,建立了明朝,定都南京。后来迁都北京,历时276年。明朝的特点是商业发达,资本主义兴起。在文化艺术方面,其主要特点是世俗化的趋势。整个社会的世俗化,使得书法也表现出这样的特点。明代盛行刻印,书法因此大行其道。从帝王到平民,书法普遍受到喜爱。其中最流行的是行草书。它的基本特点前面已经讲过,就是“体”,但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。明初,以“三宋二慎”为代表的太歌体,因为是科举考试的范本而盛行。太歌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的繁荣,但又制约了书法的抒情性和自由发展。

明中叶,祝允明、文徵明、王充、唐寅等人形成“吴门书派”,他们师法魏晋,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,使书风进一步向“体裁”方向发展。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又举起一面旗帜,称为“云间书派”,一直延续到明末,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。

明末,由于社会黑暗,王阳明等人提出新的批判主张,批判思潮涌动。“心学”的提倡,为人格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。于是,一批个性鲜明的书法家涌现出来。他们的特点是“书风狂奇”,尺寸超大,视觉效果震撼。凭借这些特点,掀起了书法改革的浪潮。这批人的代表人物,主要有徐渭、王铎、张瑞图、黄道周、倪元璐等。

总体来看,明代书法中有两个技术课题是值得一提且引人注目的。

一是书法的艺术倾向,导致书法家重形轻神。我们以前讲过,好的书法是重神轻形,现在却反过来了,重形轻神。书法的外在形式,字形的姿势,篇章的布局,墨法的变化对比,都很重要,而书法的内在形式和笔法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。直接的原因是明代书法家大多是画家,他们运用了画家的一些思维方法和手法。

书法

与上面紧密相关的是第二点,也就是欣赏方式的改变。一般来说,明代的书法由拿在手中变为挂在墙上欣赏,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手卷、册页被高大、大卷的中堂形式所取代。这种欣赏形式的改变也影响了第一点,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一点,即书法过于注重视觉效果,而笔法没有内涵,因此不具吸引力。后期几位大师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,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,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

当然,晚明时期还出现了一个更宏观的问题,那就是宋元书法的发展在明代达到了顶峰,涌现出一批大师,与此同时,另一股潜在的力量也在崛起,预示着宋元书法有兴有衰的趋势。

到了清代,一场彻底改变书法方向的革命已然开始,这场革命的雷声在明末已然响起。

总结元明书法,我们可以得出两点感悟:

第一,每个时代、每个个体都有特定的优势,利用这些优势,就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;第二,书法有一个基本的、古往今来不变的方向,深刻理解这一点,就能把握方向,少走太多弯路。

好了,今天就到这里,听笑话,学书法,下次见。

  • 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仅供演示用,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  •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chexing.com/article/keji312/221.html
中书协会员万富永:书法与佛法的心灵交融,妙不可言
钱沣颜体书法:墨韵风华,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