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品赏析:兰亭序与二谢帖

青山书法

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、造诣最深的书法家,他师承多位名家,自成一派,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丰碑,对中国书法几千年来的影响深远,而且留下了大量丰富多样的书法杰作,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!

兰亭序

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《兰亭序》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,其突出特点是构图自然,气韵生动。纵观全篇,沉稳得体,把艺术风格与文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,充分表达了王羲之与友人相聚时的怡然自得之情。情文兼备,心手合一,韵味生动。被历代书法家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。

王羲之书法

王羲之书法

王羲之书法

王羲之书法

第二篇感谢帖

翻译:二谢未见,池不淡定。兮之女又爱鞠躬。我觉得太儿不错。之前那位病人不错。送来的提议,应该尝试寻找解决办法。左边很有戏剧性。

王羲之书法

《哀悼与混乱帖》

译文:羲之低头:哀悼乱世,先墓后毒,回想残酷,哭声凄厉,痛彻心扉,我该怎​​么办!虽已修好,却跑不掉,悲痛更深,我该怎么办!我哽咽在纸上,不知道该说什么。羲之低头,低头。

王羲之书法

“干呕回帖”

《感侯帖》又名《如常帖》、《昨日帖》。通高14.1厘米,宽26.4厘米,4行36字,为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帖,国家一级文物。是王羲之在病中写给友人的一封短信。此帖文笔超凡脱俗,文风沉稳雄健,曾被收录于《淳化阁帖》,是流传至今的一件艺术珍品。

王羲之书法

大观帖

《大观帖》是中国北宋官制书法集锦。石刻工作由龙大元主持,蔡京奉皇帝旨意题写帖名。因刻于宋徽宗大观三年(1109年)正月,所以人们称之为《大观帖》。石刻完成后,放在太清楼下,又称《太清塔帖》,也有人称之为《大观太清塔帖》。石刻完成后,拓片作为馈赠之用,所以没有广泛流传。

王羲之书法

十七篇帖子

《十七帖》是王羲之草书著名的代表作,因卷首有“十七”二字而得名。原字迹早已佚失,现在流传下来的《十七帖》为刻本。唐代张彦元记述了《十七帖》原字迹:“《十七帖》长一二尺,为贞观内抄本,共一百七十行,九百四十三个字,是一幅名家名作。唐太宗时曾购得二王书法,王老先生书法三千张,卷长一二尺,将字迹、文字精选,按类别整理成卷。”

此帖为一组书信,据考证为王羲之写给友人益州刺史周馥的信笺,写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(公元347-361年),前后十四年,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及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。清人包世臣有《十七帖》一文,可供参考。

王羲之书法

王羲之书法

王羲之书法

论岳毅

《乐毅论》四十四行,在褚遂良《晋右军王羲之书法目录》中列为首位。梁陶弘景说:“右军有几部名作:《黄庭经》、《曹娥碑》、《乐毅论》,真本早已佚失。一说真本在战乱中被咸阳一老妇人抛入灶中;一说唐太宗所藏右军书法皆为真本,而此帖只有石刻。现存石刻甚多,以《秘阁本》和《岳州诗室本》为佳。”

王羲之书法

黄庭菁

《黄庭经》是王羲之小楷作品,共一百行。原作写在黄绢上,宋代有石刻本,有拓片流传。此帖法理严谨,气韵亦洒脱,姿态优美开朗。《黄庭经》是中国道教经典著作,相传为老子所作,内容为七言韵文,讲述道家养生之道。《黄庭经》字数不多,但内容深刻,意义深远,是道家必学的经典。

王羲之书法

兴让帖

翻译:阁下做得很好,九个人还有发言权,是否该做决定?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担任这一职务。

王羲之书法

《悲恸之信》

王羲之书法

翻译:灾祸频频,心里难过得不行,怎么办呢?安慰增进感情。

王羲之书法

胡桃木柱

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《十七帖》,全文见于《右军书记》:“我从你那里得到两种药,胡桃和核桃,我知道你在。荣盐是关键,是服药所必需的。我知道你说要吃,所以我回来见你,你却不答应我的愿望。知我之人稀少,我有机会说这句话,我没有机会见到你,所以我就笑着说吧。”现存帖文残缺,只剩下21个字。说明……我回来见你,但我不答应。知我之人稀少,我有机会说这句话,我没有机会见到你,所以我就笑着说吧。

王羲之书法

《雨后的明信片》

译文:今日雨后,我未能如愿。今寄此信给你,希望你能以言辞决断。我收到你的信,请你永远以此为教训。真是妙极了,妙极了。他父亲送往京城时,他怎么会相信戴氏只是路过,太过粗鲁。希之。

王羲之书法

《姐姐的信》

翻译:妹妹身体太虚弱,很难为她解除忧虑,我不得不日夜担心她。

王羲之书法

“冷切柱”

《韩切帖》又名《二十七帖》、《谢司马帖》。为唐代题字帖,黑绢本,长25.6厘米,宽21.5厘米,草书五行五十字,卷末有董其昌、楼简题字。此卷宋代曾藏绍兴皇宫,明代流传于民间,明代韩世能、王锡爵、清代王时敏等均曾收藏,是一幅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,流传至今。

王羲之书法

原文:十一月二十七日,兮之报:十四、十八日来信已收,知君求慰问。寒气甚重,君何好?老有所忧。食之甚少,可怜!谢司马来信,但就不一一写了。兮之报。

这位“谢司马”应是谢安。谢安是王羲之的挚友。谢安于升平四年(公元360年)出隐,出任桓温西司马,时年41岁。这封信应是在这一年写的。次年,即升平五年,王羲之去世。因此,此书应为王羲之晚年所作。此帖书法苍劲秀美,沉稳流畅,下笔时显得毫不费力,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的高度成熟,是水到渠成,妙不可言。正如唐代孙过庭所言:“故右军晚年书法更妙,因思虑周详,志向平和,不激不励,而风致远。”所以他可以“不激不励,而风致远。”

“长风铁”

译文:每每想到长风,我都忍不住。昨日得他书信,毁于一旦又复活,深感忧虑。我知道贤家已精疲力竭,我如何能帮得上你,我大有助益,我为你担忧。我知道我二十四日得书信,二十二日得(舒)胡的信,说新年可以走了。安世必定是昨日要打败潘家,二十五日要打败潘家。你跟张陵说了吗?我以前路过,你最近好像很想看看。现在我把这四片飞白送给你,你觉得怎么样?你能学会吗?

王羲之书法

“妖梦帖”

译文:我已读了你的信,信中记载了那片土地上山川的奇景,如扬雄的《蜀都》、左太冲的《三都》等,都记载得不详。我知道那里有那么多奇景,会让他们更加满意。我若能得着,就叫你来迎接你。人不够,到了再告诉你。真是耽误了,日子就是几年。我想你驻扎在那片土地上,也没有什么理由要搬走。我想你到了那里,就去攀登温岭和峨眉山,那真是一桩仙事。光是说这话,我的心就已经奔向那里了。

王羲之书法

龙宝铁

解释:我最近没有机会去看你,但心里感到很难过。我知道你的一切,希望你平安。你说你会来这里住,但这么晚了,我却很高兴。我无法用言语表达。我以为如果你来了,会有约会。我也以为你不会为了躲避节气而留在京城。因此,我很高兴你能来。我已回了这封信,询问你的愿望。

王羲之书法

“第一月邮报”

解说:正月十二日,山阴羲之禀报:我最近想送这封信,但被拦住,又无人在,所以没办。我送的信昨天到了,明天就收到上月十六的信。虽然路途遥远,但想安慰你,请你指教。我最近病得很重,路上又忧心忡忡,疲惫不堪,体力不济。羲之禀报。

王羲之书法

此帖是王羲之至今存世最好的书法作品之一,与王羲之其他草书相比,颇具古韵,可能是较早的作品。此帖在用笔、构字、章法等方面,都有不少特点。如“道忧怀”的倒数第二行和“报”的末行,都不是直的,而是变化丰富的。如“忧”的首笔和末笔,“怀”的左竖,以及“报”的末笔,或短或长,或笔尖隐或露,都是弧形的,并非只是直的,充满了微妙的变化。

翁方纲所说的“中间太过”,包世臣所说的“善用曲线”,“古人那绝对达不到的豪放,在画中就被截断了”等等,都可以在这篇帖中体会到。笔法以居中为主,有些字如“山”、“报”等用边相对明显。字的大小不一,有的长有的短,有的直有的斜,全凭字形和气质而定。字的线条不求上下对称,行距不求均匀,这就决定了这篇帖的凹凸不平、变化莫测的样子。这种情况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、豪放的社会风气有关,唐代以后,人们追求精致、规范,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。

“长久的帖子”

王羲之书法

“速雪晴天帖”

译文:羲之低头:雪中快晴,好自为之。愿君安康,好自为之。不是结,是我已尽力。王羲之低头。山阴张侯。

现存帖物疑似唐代摹本,目前尚无定论。帖长23厘米,宽14.8厘米,行书四行,28字。《快雪诗情帖》是作者在雪终放晴之际,写下自己心情愉悦,向亲人送别的一封信。

王羲之书法

王羲之书法

致孔部长的信

九月十七日,奚至奏报说:“孔尚书既送信来,想必已经到了。不知道将军有病,待会儿再问。”

王羲之书法

“说明”

翻译:我知道你不够好。我也不够好。太阳一升我就出门,不想被雾气笼罩。我待会儿再走。王羲之低下头。

王羲之书法

“平安帖”

翻译:大致上是和平的。最近有十多个□□人聚集在这里。希望明天我们还能再次相聚。

王羲之书法

如何赠送橙子

王羲之书法

姑妈的信

王羲之书法

大道邮报

翻译:大道久未衰败,是因从未如此过吗?

王羲之书法

《远方官员的来信》

翻译:我特意给你写了封信,特意来安慰你,问你近况。我给你发了很多信息,想着你的挂念。武昌的子弟们也很多在远方打工。你也关心我,就多问你几个问题。我老太太最近病得很重,我担心她会死。我一般都平安无事。我知道你很关心。

王羲之书法

“跌倒在地上”

王羲之书法

上虞铁

译文:收到你的信,才知道我昨晚肚子痛,不忍见你,恨不得走回来。秀玲来已久,月明之前我该走了,我要往西去送你。我不能告诉你你在何处,你是什么意思,这让我很担心。

王羲之书法

“大帖”

王羲之书法

以下为后人的作品:

《怀仁集王圣教序》部分

王羲之书法

王羲之书法

金刚经汉字汇编(上)

王羲之书法

“觉先生纪念碑”局部

王羲之书法

标签:

康生:书法堪称一时之选,人品却为后世所诟病
19 位德艺双馨的书法家,他们是当代书坛的艺术标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