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培训的春天:启蒙老师的选择是关键

青山书法

书法训练之春与“第一口牛奶”

■王建

国家“双减”政策出台,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,预计减少科目校外培训将成为常态。科目培训的全面退出,似乎预示着艺术培训,包括书法培训的春天到来。这春天里蕴含着社会对教育总体状况的担忧,也饱含着家长对艺术素养提升的美好祝愿。而这一期盼的实现,仍需付出很多努力,其中教师特别是启蒙教师的选拔最为关键。目前可能扩大的书法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,恰恰是教师的问题,即如何选拔到称职的书法教师,特别是启蒙教师!

有人会问,在书法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,全国有近200所高校招收不同层次的书法专业学生,从专科到本科、硕士、博士,每年庞大的书法毕业生大军是否满足不了培养需求?答案很简单,如果把培养定位在写字上,单纯满足美感的需求,是可以的,但很难提高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要求。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

随着60、70后出于爱好进入书法界的书法教师逐渐退出培训,大专院校毕业的书法专业学生将逐渐成为培训的主力军。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满足孩子们对于书法“第一口奶”的需求呢?做一个合格的书法老师,不能只能够玩玩毛笔,用毛笔写几个字而已。一个好的书法老师首先要具备必要的、比较全面的写作功底,这是根本点。更重要的是,一个好的老师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,在技术和审美方面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,不落入庸俗,能够传递给学生,这才是真正的关键。

书法培训

一个书法专业的学生,​​不管是本科四年,硕士三年还是博士三年,毕业时不但要完成一篇论文,还要创作作品。每年毕业季都会有作品展,不同学校、不同个人可以说是良莠不齐,翻翻每年的毕业展作品集,或者宣传一下蓝泡泡,就能看出创作水平如何。书法理论又分为书法史、书法美学等,跟历史系、哲学系的毕业生对比一下,文章水平就一目了然了。书法在高校是师徒传授,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得到了蓬勃发展,但随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的退场,加上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变化,再也没有出现华仁德、曹宝林、黄盾、朱绥之等令人信服的大师。 可以说,高等书法教育已经进入瓶颈期。高校培训项目的标准化、教育教学体系的排斥、学生的同质化,带来了学生缺乏独立意识、跟风、认识肤浅等现象。这些现象必将困扰未来书法教育的发展。作为培训师资的主要来源,高校书法毕业生能否在书法普及、社会审美能力提升中起到关键作用,难免是个未知数。而且,近年来书法教学队伍迅速壮大,鱼龙混杂,近日又曝出无书法基础的人,通过交纳培训费、参加考试,就能拿到硬笔书法培训合格证。民政部决定对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展开调查。

书法培训

书法培训老师不仅要宣讲书法艺术,还要注意纠正在书法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许多错误观念。比如,楷书、行书、草书的关系是“楷如站,行如走,草如跑”。人们往往理解为,要走路,先学会站。要想走路好,先写楷书,再写行书、草书。再比如书法字体,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被描述为“夹金、金篆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”七种字体。这样的观念也需要老师在培训时予以纠正,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

把书法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来推广,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,也有利于丰富学生未来的人生。在“双减”提出的今天,书法艺术或许会蓬勃发展。师资主管部门仍应加大力度,完善课外教师管理制度,让孩子们第一次喝上安全牛奶,而不是毒牛奶。(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项目2020dsgzs05中期成果)

标签:

曹国福:一位老人办书法班,风雨无阻传承文化
红河州老年大学墨韵银发志愿服务队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活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