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国富(右)与安爷爷交流
一位老人开办书法班,成为武清黄花店镇的一大新闻。在津冀交界处,过去用镰刀、锄头耕作的农民开始拿起毛笔学习书法,不再沉迷于打麻将、聊天。
无论天气如何,学习书法
7月27日,大雨。 武清区黄花店镇街口村。
早上8点半,67岁的曹国富还在犹豫要不要去上课。“这么大的雨,没人来上课。”他的妻子说。
窗外下着倾盆大雨,院子里已经有些积水了。“不管了,我去看看,哪怕只有一个学生,我也要去上课。”打定主意,曹国富撑着伞出门了。
打开村文化馆的门,曹国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十几个学生早已准备好学习用具,等着他来上课。每个人浑身湿透,鞋子都湿透了。“没想到你们也来了,谢谢,咱们赶紧开课吧!”曹国富说。那一刻,他很感动,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。
曹国富退休前是武清区技术监督局局长,退休后,他爱上了书法,练得相当不错。去年,曹国富回到了家乡街口村,过起了田园生活。街口村是市级文明生态村,干净安静,村民的生活条件尚可,但闲暇时节却十分枯燥,农闲时节,村民们大多只能聊天、打牌打发时间。
“能不能办个书法班,教村民们练书法?”曹国富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,但很快又否定了:“这些农民文化程度不高,最多初中水平,会喜欢书法吗?”
没想到,村长却很支持。“我是第一个报名的,练书法也能提高文化修养,虽然大家都识字不多,但书法和识字不一样,只要努力学习,就能写出漂亮的字。”村长李顺良的态度,让曹国富下定决心在街口村办书法班。村长帮忙在村里呼吁,很快“曹哥要办书法班”的消息就传开了。
书法班迅速发展
让曹国富没有想到的是,村里很快就有10多个人报名了,“这些人都是普通农民,没有受过多少文化,没想到他们真的愿意学书法。”
2011年12月2日,街口村农民书法班开课,曹国富自掏腰包为每个报名者购买文房四宝、教材、黑板、字帖,一切准备就绪。
曹国富邀请他的好朋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武清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何俊天和武清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武清区文联副主席马克平担任书法班老师,共同教授农民书法。
志初的书法课在村委会会议室上课,桌子拼起来,上面铺着砧板和毛毡,就成了写字台。“每节课,我们教几个字,讲解一下书法的结构,教大家认字,老师再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临摹。”
简陋的教室、朴实的农民,让很多从未拿过毛笔的学生开始学书法。曹国富印象深刻的是,农民们书法虽然不太好,但很认真。“每次下课,我们都会布置作业,希望大家每天练一点。没想到,大家还真能做到。”
村长李顺良也看到了村里的变化,“以前村民们经常打麻将,现在有了书法班,很多人不打麻将了,都去参加书法班,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练书法,村里的文化氛围更浓厚了。”
街口村书法班的名气渐渐传开。李顺良说,“很多人问我书法班在哪儿,镇上专门开了会,觉得这是好事,要推广到全镇农村。”很快,原本只有10多个学生的书法班,又有20多个外村人加入了进来。
村委会会议室容纳不了那么多学生,村委会就把村文化馆的一个办公室改建成书法班专用教室,每月上一次课,每周进行一次自学交流,风雨无阻,每天有30多名学生来上课。
其他省份的学生来这里
街口村书法班里,年龄最大的84岁,最小的仅14岁。
62岁的李东奇是书法班的尖子生,他原本是一个普通农民,很早就喜欢书法,自学书法,写得一手好字,村里的标语都是他写的。来到书法班后,李东奇成了同学们的榜样。“以前都是自学,不系统、不规范,这次跟老师学,进步很快。”在班里学了一段时间,李东奇的书法已经不错了,老师把他的书法装裱起来挂在墙上,同学们很羡慕,他也很高兴。
很快,书法班里就来了一个“特殊成员”,就是已经写对联20年的安爷爷。安爷爷今年76岁,是廊坊人,离街口村4公里。为了学书法,安爷爷一直孜孜不倦。“以前我到处上书法班,有的地方三十多里地,最远的地方有五十多里地,这个地方挺近的,就赶紧找来了。”安爷爷是出于对书法的仰慕才来到这里,他主动找到曹国富,曹国富爽快地答应了。安爷爷在廊坊已经小有名气,他从中学开始自学书法,60多年来从未间断。家里穷的时候,安爷爷就靠给别人写对联贴补家用。带着一辆自行车,带上一些干粮,不管刮风下雨,安爷爷都会来。 “练书法还能强身健体,所以我的身体很好。”
“我特别感动的是,42岁的农村妇女王素红也想学书法。”曹国富说,王素红很多字都不认识,但她喜欢古典诗词。
“我家负担很重,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要照顾,但我从来不觉得做农村妇女有什么意思,没事的时候宁愿多学习。”王素红说,虽然自己几乎没拿过毛笔,但在家人的支持和学习班的接纳下,王素红很有信心、决心练好书法。她要回去号召同村的妇女学书法,做有文化的人。
新报记者劳云飞摄。 新报记者 段毅刚 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