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的五体即篆、隶、草、行、楷,其产生时间大致就是如此,由此可知,在汉代以前,是没有行书、没有楷书的……
篆书又分小篆和大篆,书中提到的甲骨文、钟鼎文、石鼓文等都属于大篆。这些文字隐约保留着象形字的特点,笔画细长有力,辨识难度相对较大。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文字之一,失传多年,直到1899年才被重新发现,颇具传奇色彩。
小篆是秦统一后流行的字体,对称整齐,书写比大篆容易。
隶书相传起源于秦朝,由程邈编纂而成。一般认为隶书由篆演变而来,东汉时达到鼎盛。隶书字形呈长方形,文丛沈孟学,写字时讲究“蚕头燕尾”、“起伏”……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。
草书形成于汉代,为使隶书更易书写。同时出现的《说文解字》一书说:“汉代始有草书。”其特点是“保留字的轮廓,减隶书的规矩,任其自由奔放,书写迅速。因有粗犷创作之意,故名草书。”
楷书又称楷书或真书,是由隶书演变而来,字形更加简化,横竖皆用。此种字体端正、秀丽、飘逸,所以流传千百年来,至今仍十分流行。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,出现了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颜真卿、柳公权等楷书大师,至今仍广受推崇……
行书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、草书书写难度大的缺点而产生的。“行”是“行走”的意思,所以它既不会太过潦草,也不会太过笔直。从本质上讲,可以认为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,也可以认为是草书的楷体形式。行书的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的《祭侄文》、苏轼的《黄州寒食跋》,这些作品都非常有名。
还有著名书法家如黄庭坚、米芾、赵孟頫、鲜于澍、康李欣欣等,均擅行书或行草书……
书法有五种风格,各有特点,有各自的书写原则,它们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各自独特、宏大的书法内涵。
至今,五体仍被广泛认可为书法的标准。
一些著名书法家也创造了自己的书法风格,但都没有超越这五种风格的区别。所谓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法风格,多半是轻浮之人的狂妄和无耻炒作的结果。根本不值一提,也不可能长久流传。让我们一起欢笑玩乐,了解和传承中国书法的伟大精神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