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在景区看到一副对联、牌匾,连字体都分不清了? 王羲之、颜真卿、米芾、张旭等书法家的书法到底有什么好呢? 我们应该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? 北京大学书法老师方建勋从书风、笔墨、气质、书写、观念、重构等维度讲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。
原作者丨方建勋
《中国书法常识》,方建勋著,新兴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。
在很多人眼里,书法不就是写字吗? 如果你的技法熟了,写得又漂亮,那不就说明你会书法了吗?
这只是对书法的思考。 从表面上看,书法确实是写字,但借用古人的话说,书法是讲究“精益求精、中庸之道”的,有很高的审美追求。 如果你把它等同于工匠的手艺,认为它只是一项技术活儿,那就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误解。 要知道,在书法史上,最受诟病的就是“技艺”。 我非常同意林语堂的一句话:“在书法中,也许只有在书法中,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灵魂的水平。” 可以说,书法是一门从技巧走向灵魂的艺术。
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呢?
书法艺术之美在于汉字。 篆书、隶书、草书、行书、楷书五种书体构成了汉字大家族; 每种书法风格都有自己的小家族,成员各具风格和特点。 例如,行书整体上有行书、行书、行书的微小差异,以及宋代四位作家(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象)的文体差异。都擅长运行脚本。
有了汉字,就拥有了书法艺术的创作素材。 中国书法的笔墨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和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体系。 概括起来,堪称笔墨四要素:点画、结构、构图、墨色。 这种语言体系使书法不再是汉字的附属,而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,与绘画、诗歌、音乐、雕塑、建筑等并驾齐驱。
现在我们有了汉字、笔墨,还缺什么呢? 作家仍然短缺。
如果说进入笔墨的世界是进入宫殿,那么进入气质的世界就是进入宅邸,因为你闯入了书法家内心的秘境。 “言如其人”、“见言如面”,指的是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事物。 书法有了气质,就有了温暖。 书法有了气质,才能展现生活个体的魅力。
书法的创新不是创造新的汉字,而是表达个体的气质。 一部中国书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气质呈现史。 如果把历代书法家的代表作框成一幅长卷,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每个鲜活的个体生命。 书法大师有多少,就意味着有多少种不同的气质。
书法宫里还有一座秘密花园。 对于书法,大多数人总是关注最终的结果,即作品写得如何,而不太关注书写过程本身。 其实,写作过程本身就值得关注。 就像古人一样,今天很多人练习书法是为了享受这个过程。 而正是因为文字的维度,我更喜欢用古琴来比喻。 中国书法的书写过程就像弹古琴的过程。 所谓书法作品风格的差异,实际上就是书写过程的差异。
只有印刷文字是静态的。 书法不仅是一种占据空间的视觉艺术,更是一种随时间展开的动态艺术。 书法的书写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,不可逆转,不可修改。 充满机遇,也充满困难,但这正是乐趣所在。 正如书法作品丰富多彩一样,书写过程也有其独特的乐趣。
书法的观念世界超越了书法艺术本身。 书法艺术有一整套术语,它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基础。
人们写书法时,常写“道法自然”或“书传道”。 这个“道”就是中国人的哲学思想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易、儒、道、禅的思想。 书法之所以能从“技”进入“道”的境界,就在于书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滋养。
书法技法本身不是目的,而是为了实现审美理想,而审美理想最终指向人自身,为了“成人美”和理想人格的实现。 对人类生命的存在和价值的思考构成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,这一理念影响了书法的发展。 也就是说,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和推动中国书法发展到现在的样子。 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中国哲学以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中国美学观念。 当然,我们想要了解书法,也需要用到这些概念。 只有这样,才能“一心一意”,真正做到“行家识道”。
个人审美理念的实现需要熟练技术的支撑
从中国书法的发展来看,商周初期,个人观念并不突出,更谈不上自我意识。 一般认为书法对个人审美的觉醒始于魏晋时期。 例如,王羲之的叔叔王宪就告诉王羲之:“书是我自己写的,画是我自己画的”。 也就是说,书法的根本是表达自我,绘画也是如此。
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在后期彻底变革古代书法,从早期《姑姑注》的朴素书风到后来的《兰亭序》的秀丽书风,原因之一是,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审美。 观念的改变。 换句话说,正是审美观念的变化,带来了王羲之的笔法、结构、构图等技法方面的变化。
王羲之《姑姑笔记》部分(左)和《兰亭序》部分(右),插图取自《中国书法常识》正文。
米芾说他是用“刷”来写字的。 他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写作方式? 因为米芾也有自己对审美的自觉追求。 他说,写作是一种游戏,他认为写作的过程是“心满意足,放下笔就空”。 意思是说,刷的过程就是放下大部分的精神束缚,彻底放开自己,然后只需要轻轻一挥手就可以了。
以米芾的《雨映》为例。 这幅画的书写状态非常放纵。 这背后,有米芾的美学观念作为支撑。 他说自己理想的写作状态是“雄浑天真”。 如果你的心和手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自由、快乐、自由,你怎么能在最终的作品中体现出你的自然之美呢? 从过程到结果,米芾都有清晰的观念指引。 “真寻天真”四个字是他书法的指导思想。
米芾《系雨图》,插图取自《中国书法常识》正文。
当然,个人审美理念的实现需要熟练技术的支撑。 米芾深知这一点,所以论磨练技艺,他堪称古今中最勤奋的人之一。 他说,如果一天不练习,他的思维就会感觉枯燥,好像自己有什么缺点。 尽管如此,他仍常常为自己的书法达不到理想状态而苦恼。 例如,他在《海岱楼中秋赋诗帖》中提到,他写了三四遍,但只能读一两个字——“三四遍,我写了一两个字”。这也是一件好事。”
“金人重韵,唐人重法,宋人重意,元明人重态度”。
每个人除了个人的想法之外,还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。 个人观念融入时代观念,时代观念又反过来影响个人观念。
中国书法史上有句名言:“金人崇尚韵,唐人崇方法,宋人崇意,元明人崇态度”。 意思是魏晋书法以雍容神韵着称,唐代书法崇尚法制,宋代书法追求以意趣表达自己的心情,元代书法而明代则注重文字的形体,趋于模仿古人。 一句话概括了几个时代的书法审美观念。
以《宋代尚仪》为例。 苏轼是当时文坛的佼佼者,在书法方面有自己的主张。 他提出“我不能创作自己的书法”的观点并付诸于书法实践。 他把作者主题的“意义”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。 在苏轼的带领下,整个宋代书法的审美观念形成了“尚意”之风。 书法的个性化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突出。
比如作为苏轼追随者的黄庭坚,自然很明白这一点。 他的一首诗云:“从人之计,可成子孙;成家,始为真”。 这意味着你不能总是追随别人的写作风格。 你必须能够自立,成为自己的家人,书写自己的真性情。 因此,他的书法个性突出,其字形结构往往偏向七绝。
当然,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宋人对个性的重视,这自然会导致相反的反应。 于是到了元代,观念转变了方向,走上了回顾之路。 元代民间的复古书法风潮是由赵孟俯引领的。 他们的恢复不是回到秦汉商周,而是回到以魏晋“二王”为代表的行书、草书规则。 因此,与宋代书法相比,元代书法的个性化色彩并不那么浓重。 比如元代复古思潮的代表冼玉树、邓文渊等人作品中的字形结构就没有那么奇怪了。
对于个人来说,是否要符合时代观念? 不必要。 书法的“法”与题材的“意”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趣和复杂的。
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
除了个人观念和时代观念之外,还有国家观念。
鲜玉树《韩愈辞别李渊归盘古序》(部分),《中国书法常识》内插图。
国籍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。 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。 我曾经在欧洲和非洲的大学教授中国书法课。 上课的人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书法,所以有的同学在课堂上问了我各种各样的问题,比如:
·写完后为什么要盖章?
·为什么印章总是红色的? 蓝、绿、黄,各种颜色轮流使用,是不是很新鲜呢?
·书法为什么要竖写? 从左向右水平书写,这样墨水就不会接触到右袖,不是更容易吗?
要知道,我在各个省份上书法课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问过这些问题。 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,让我感受到书法背后民族文化理念的差异。
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,与汉字密切相关的书法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。 中华民族的智慧滋养着书法,书法的审美观也构成了我们民族共同的审美观。 书法之所以成为文化层面上非常先进的艺术,也是因为它受到了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的滋养。 书法是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媒介。
民族观念在书法中的体现主要在于共同审美的追求。 例如,将书法视为一种活的艺术的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历史之中。 在很多其他民族看来,文字的书写充其量只是文字符号的美化,不会被赋予生命的形象。 然而,在我们民族观念中,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美化,而是构成了鲜活的生活。
邓文渊《方草帖》,《中国书法常识》内插图。
生命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。 那么,生命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哪一个更重要呢? 当然,在精神层面上。 因此,古人历来强调书法要以精神为本。 对于精神必须如何存在才具有意义和价值,中国思想的代表——儒家、道家、佛教各有各的主张,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书法的发展。
比如,后人推崇颜真卿书法的根本原因,就是他的书法博大、宏大、厚重、古朴、正气,表现出一股正气,与理想的儒家人格非常吻合。 张旭擅长草书,在草书上摆脱了大多数规律的束缚。 正如庄子笔下的画家一样,自由而坚定,不追随任何形式,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。 道遵循自然,沟通天地之气,是道家的最高理想。 禅宗思想在苏轼、黄庭坚、董其昌等书法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。 他们认为,从规则中学习书法只是一种方便的方法,但规则本身并不是目的。 最终的目的是摆脱大部分的依赖,明白自己的意图,写出自己的风格。 因此,他们的书法极具特色,同时又空灵迷人。
对生命价值、存在意义的思考也体现在书法的观念世界中。 我们这个民族视书法为生命。 正因为如此,书法才能超越纯粹的技巧,走向生活的深度和广度,具有形而上的意义。 那些书法史上的伟大作品不仅能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,更能启迪我们人生的智慧。
本文选自《中国书法常识》。 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节和修改。 字幕是摘录者添加的,不属于原文的财产。 文章中使用的插图均来自本书。 经出版商许可出版。 编译:何叶; 编辑:张婷、公子; 校对:刘宝庆。 欢迎转发至您的朋友圈。
近日,蓝泡泡公众号再次改版
记得定《新京报书评周刊》为明星
不要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~
全年收藏! 《新京报书评周刊》2022年卷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