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书法是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。在汉字演变的各个阶段,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。下面是编辑整理的中国著名书法家名单。看看你认识多少位。
1. 王羲之
他的草书被尊为“草圣”,没有真迹,但刻本颇多,有楷书《抱女帖》、《十七日帖》、《寒剋帖》,小楷《黄庭经》、《乐毅论》、《东方说花赞》等,王羲之的书法,能让人深刻体会到“精妙非凡”四个字。
羲之最大的成就,是在古法上加减,把汉魏简练的书法风格,改造为清秀秀美的风格。草书是粗细兼顾,楷书是灵动疏密,行书是刚健自然。总之,他把汉字的书写从实用性带入了注重技巧、讲究趣味的境界。
2. 王献之
王献之的书法可以与王羲之相提并论,父子二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,羲之以楷书著称,而献之则以草书见长。“二王”最创新可贵之处,就是他们行云流水、潇洒飘逸的草书。王献之不受父亲所限,自创风格,潇洒豪放,独树一帜,令人刮目相看。王献之有楷书《七月二日帖》,其小楷以《洛神十三行》为代表,用笔向外展开,结构对称严谨,犹如贵家小姐,姿态娇美,风姿绰约。其行书以《鸭头丸帖》最为著名。
3. 张旭
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最为著名,他以继承“二王”传统为荣,各字有章法,另一方面又模仿张芝的草书艺术,创造出了狂放不羁、震撼世人的草书。
墨本《草书古诗四首》据说是张旭狂草之作,全篇笔法饱满,无一虚弱滑溜,行笔跌宕,动静交织,通篇如云如烟,实为草书之巅峰。
4.颜真卿
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之风,借用篆隶的笔法,将瘦硬的字转化成丰腴的笔墨,结构宽广,气势磅礴,骨子里透着凛然之气。这种风格也体现了盛唐帝国的繁华风范,与颜真卿的高尚人格相符,是书法之美与人格之美完美结合的典型。
他的书法风格被称为“颜体”,与柳公权并称“颜柳”,有“颜筋柳骨”之称。其楷书融古今,传世作品有《祭侄文》、《上书刘忠实》、《自撰聘书》等。苍劲豪迈,一派盛唐风采。尤其是《祭侄文》,文笔庄重肃穆,笔法圆润壮丽,姿态活泼,以神入化,浑然天成。
5. 怀素
在投资怀素的书法作品时,要明白评价他的风格并非千篇一律,大致可分为三类:一是没有完全摆脱前人风格:如圣母帖、食鱼帖、苦埙帖、藏真帖、朱帖,保留了不少晋体,圣母帖则多有颜真卿风格。二是自己独创的作品,如《净经帖》、《四十二章经帖》、《自叙帖》(可称为标准的怀素书法)。三是平和沉稳的笔法,如《草书千字文》,与他的狂放风格截然不同,完全改头换面,也可以说是他的突出特点。
怀素的草书千变万化,笔法连绵遒劲,却又不脱离魏晋的规矩,如《自叙图》、《食鱼图》、《苦笋图》等,与张旭并驾齐驱,合称“狂张狂素”。其《圣母图》、《小草千字图》清静飘逸,尚有张草之意,由此可见其草书风格变化的源头。
6.苏轼
辨别苏轼书法特点,有两点要注意:一是毛笔多侧身用笔,二是字形平整、略胖。这也和他的握笔姿势有关。苏轼握笔是“侧卧笔”,即毛笔横卧在虎口之间,与今天握钢笔的姿势相似,所以他的字形右倾、平整、略胖,代表作有《黄州寒食诗帖》、《贺岁帖》等。
苏轼的书法大多比较朴实,左下右上、比较工整的构图特点虽然是出自李北海,但那种浩瀚磅礴的气势却是他的个人特点,就如同他的渊博学识一样,让人捉摸不透。
代表作品有《天上乌云帖》、《洞庭春色咏》、《钟山松酒咏》、《春帖套曲》、《情酒诗》、《寒食诗》、《四川诗》、《醉翁亭记》等。
7.黄庭坚
字鲁直,号山古道人、富翁,人称“黄山古”。黄庭坚书法最大的特点是讲究“韵”,端庄秀美。他的字迹疏朗,如月如风,书法自然飘逸。苏氏书法讲究自然情趣,黄氏书法讲究韵味;黄氏书法结构纵横。他和苏轼一起把宋代书法的人文精神推向了高峰。
他的行书《松风亭》、《苏轼寒食诗跋》等,所用笔法,与明代冯版《敦隐杂记》所描述的“笔从画中间出发,回至左方停腕,实则画至右方,却又跳回,恰如云遇风,前行而后返”的笔法如出一辙。
他的书法结构,受柳公权楷书启发,中心收紧向外辐射,纵横舒展,如行舟荡漾,气势磅礴。其个性比较明显,学他的书法,必须讲究用笔“沉稳爽快”和结构舒展大方。
黄庭坚的草书有张旭、怀素飞草的神韵,又有自己的风格,用笔紧厉,瘦劲有力,结构变化丰富。
8. 米芾
米芾的书法承继了“二王”的书法传统,并能登峰造极。他能写楷书、草书、隶书、篆书、行书,尤擅行书。他自称“毛笔书法”,意思是用笔迅速有力,追求“毛笔”的韵味、精神、力量,追求自然。
他的书法作品,上至诗文、书信、碑刻,无不雄浑奔放、刚健清新,有如利剑一般的气势。
9.蔡翔
人们把蔡襄的行书排在第一位,楷书第二位,草书第三位,与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并称为“宋四家”。
蔡襄为人忠厚正直,博学多识,书法“端庄雄健,古朴,风度与德行兼备”。《颜真卿自书告白》得吕公笔法,可资借鉴。蔡襄书法受二王、颜、刘影响,作品有《万安桥记》、《护丛帖》、《思用帖》、《如春帖》等。
10.赵佶
北宋徽宗赵佶虽然政治上无能,又痴迷于道教,但他却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,书法、绘画样样精通。
他的书法清丽亮丽,笔法纤细秀美,恍若仙人,仿佛与世无争。这种书法风格的形成,除了他书法真功力外,大概也与他对道教的精神向往有关。
早年师从薛稷、黄庭坚,兼师褚遂良,自成一派,书法清瘦、飘逸、流畅,融薛稷、薛尧之风于一炉。其书法特点是笔法瘦直挺拔,横末带钩,竖末带点,左笔如匕首,右笔如刀,竖勾细长,有的连笔如丝线,近于行书。
11.赵孟頫
赵孟頫尊崇王羲之,一生不改其风范。其作品风采潇洒,浑厚有力,始终如一,毫无退缩之势。他书画兼修,精通各体书法,尤擅楷书、隶草。代表作有《丹巴碑》、《七绝句》、《兰亭十三跋》等。
12.文徵明
文徵明精通各体书法,尤以行书、楷书为人所推崇,当时名扬海内外。由于他寿高(近九十岁),德高望重,弟子众多,对后世影响很大。
文徵明小楷尤为细腻工整,主要取材于钟繇、王羲之、王献之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欧阳询等人,章法严谨,笔法遒劲,姿态端庄,风格飘逸。八十岁以后的小楷尤为娴熟。其行书主要学王羲之《圣教序》,笔法遒劲流畅。晚年大字学黄庭坚,风格变得遒劲飘逸。其书法作品流传至今,有小楷《前后赤壁赋》、《顾春倩画卷》、《离骚经九歌册》等;行书有早期《南窗集》、中期《五首诗》、晚期《西园诗集》等。
13.董其昌
董其昌是古代书法的集大成者,精通六体八法,当时他的书法“名扬海外,短笺流传民间,为人珍视。”(《明史·文人传》)当时文人无不学董其昌的秀美柔美,清初书坛以董其昌为一统天下。
董其昌的书法以行书、草书为最,用笔十分娴熟,笔锋始终保持挺拔,作品中很少有懈怠、拙笔之感。他对墨的运用也十分讲究,干、湿、浓、淡,都发挥得淋漓尽致。他的风格自然、清雅、平和,这或许与他平易近人的性情和对禅宗的领悟有关。
董其昌师唐入晋,用笔灵动飘逸,代表作品有《书素帖》、《冰尘论画册》、《大可南卷》、《临古卷》等。
14.祝允明
其书法要点:字大字相间,长短纤细适宜,字迹引人,疏密有致。纵观全卷,气势如行云流水,飞扬自然,形如行立坐卧,意趣朴实。代表作有《太湖诗卷》、《箜篌引》、《赤壁赋》,行笔流畅,潇洒不羁。其草书《白马篇》变化丰富,笔法沉稳欢快,随心所欲。如王世贞在《艺苑志言》中所说,祝允明的草书“变化出入,不可捉摸,风采出神,天真无邪,潇洒不羁。”
15. 徐炜
收藏投资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,他的书法方圆兼备,轻重随意,笔法洒脱,看似无拘无束,实则蕴含秩序,为后世书家所效仿。其代表作有《七言律草》、《草书诗卷》。
提起徐渭,人们往往将他的艺术风格与气势磅礴、粗犷相联系,但他的书法理论却主张“古韵浓散”,奔放与韵味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。
16. 王铎
王铎字觉思,别号松乔、赤庵。他是书法史上的创新者,但继承传统的功力也十分高超。有专家说:“看惯了从文征明到董其昌大师睿智沉稳的笔法的人,看到王铎的作品,就像在欣赏一曲美妙的轻音乐。”
戴名皋在为王铎草书诗跋时说:“元章(米芾)重草法,爵思重气势,魏晋之风已一扫而光,然风帆驰马,甚悦目,其气势,赵、董莫及。”
17. 朱达
原名佟,字朱达,笔名八大山人、雪阁、阁山等。要辨别他的书法,最好先看懂他的画,因为他的书法和他的画风一样,初以简练为主,晚年喜用钝笔,一改锐利的笔法,转为圆润朴实。
八大山人起初深受欧阳询的影响,后学董其昌草书,转而学黄庭坚夸张、张扬的风格,经过多次探索,追求魏晋书法的气质,最终融入篆书的笔法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:笔心圆润,婉约多变,浑厚圆润,富有晋人气质。他在书法上的成就,主要得益于笔法上的变化。
18. 金农
他本名思农,字寿门,号东信,是扬州八怪之首,善诗文、书法、绘画,精通金石刻。辨别其书法的关键是,他早年的隶书“秉承汉人之规矩”,风格朴实简练。然而,他五十岁成名后,刻意“震俗”,开创了前人未曾有过的风格,横粗竖细,左撇子笔画利落。这种冷峻的字体,仿佛是他内心的直接流露,天真中带着孤傲与严肃。
19.邓石如
邓石如,安徽休宁人,本名颜氏,字石如,号万博,别号万百山人,用字避清仁宗皇帝之名。同时代人对邓石如的书法给予很高的评价,称他“四体俱全,国之第一”。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突出,篆书成就在小篆。他的小篆得自思、丙,体型略长,但他创造性地将隶书的笔法融入其中,大胆使用长柔毫,起伏起伏,大大丰富了篆的笔法。尤其晚年的篆线条圆润厚重,雄浑浩瀚,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,创造了清代篆的典型,为篆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。
20. 翁同素
字叔平,号松禅,后改号平安居士。翁同龢善诗书画,以书法闻名,著有《平陆诗文稿》。翁同龢善楷书、行书、隶书,书法初习颜体,上溯至苏轼、米芾,兼取清代翁方纲、钱南元等名家之功,书法纯正深邃,气势磅礴。
杨守敬《学书》评价他的书法:“宋禅师从颜平原,甚为成熟,同治、光绪年间,列为天下第一,无可非议。”由此可见对他的评价有多高。晚年他更沉浸于汉魏,偶尔写八点书法,不张扬才华,炫耀自己的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