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与钟繇:中国书法史上的两位巨匠及其书法成就

青山书法

2.钟繇(151—230),字元昌,颍川长沙人(今河南长葛东)。东汉末年,钟繇以孝廉之士被选拔而开始仕途。汉灵帝时任朝中大臣。三国时任魏太傅,史称钟太傅。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崇高,与张芝、王羲之、王献之并称为“四圣”。后与王羲之并称“钟王”。杨信《古书名集》说钟繇善石刻、楷书、行书(即隶书、楷书、行书)。 钟繇在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小楷,被尊为“楷书祖师”。现存传世的作品以小楷为主,代表作有《庆贺捷报》、《济志荐举》、《布告》、《逼令》等。

3、王羲之(303—361年,或321—379年),东晋书法家,字逸邵,又号丹斋。汉族,祖籍琅琊临邑(今属山东),后迁会稽(今浙江绍兴)。晚年隐居单县金亭,历任秘书郎中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后为会稽内史、右将军,人称“王右军”、“王会稽”。是东晋大书法家。代表作有:楷书《黄庭经》《列逸论》、草书《诗期帖》、行书《姑母帖》、《快学诗情帖》、《丧鸾帖》、《兰亭序》等。 其中《兰亭序》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,被誉为“行书天下第一”。王氏擅隶、草、楷、行,研习诸体,心手相仿,师承多位名家,精通各种体裁,脱离汉魏,自成一派,影响深远。其书法平和自然,笔法含蓄含蓄,秀美雄健,被后人誉为“书圣”。

4、王献之——情调洒脱,洒脱不羁 王献之,字子敬,小号关女,任中书省书郎,人称“王大龄”。他的书法,楷书、行书、草书、隶书通才。献之自幼随父学艺,自小便显露出过人的才华,才华横溢,气势凌人。献之不受父亲所限,自创风格,让人刮目相看。可惜他的才华被天妒,42岁便因病去世。王献之小楷的代表作是《洛神赋十三行》(右图)。笔法外延,结构匀称严谨,犹如贵家小姐,姿态娇美,风姿绰约。

5、智永,生卒年不详,南朝陈、隋时期书法家,字法济,又名永禅师。是王羲之第七代孙,山阴会稽(今浙江绍兴)人。自幼承袭家传,善楷书、草书,闭门练书三十余年,从未间断。他把退笔的笔尖装了五筐,题字埋葬,人称“退笔墓”。智永写了《千字文》八百册,分发到江南各寺院,作为僧人练字的范本。当时书法名声大振,想求书法的人都破了门槛,他就用铁包起来,人称“铁门槛”。 智永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避免的地位,对唐楷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。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、褚遂良、张旭、怀素以及后来的宋、元、明书法家均有临摹其作品。

6、欧阳询(557—641),字辛本,潭州临湘(今湖南长沙)人。其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,笔法刚劲有力,结构独特,被后人称为“欧体”。其书法源于汉隶,骨劲凌厉,章法严谨,平中豪放别致,章法飘逸,笔法穿插,排列得当。楷书以《九成宫醴泉铭》最为著名,行书以《孟殿帖》、《张汉帖》最为著名。其他书体亦十分出色。 唐代张怀瓘在《书评》中说:“荀精通八体,笔法刚劲有力,尤以篆书为佳,飞白为上品。其笔法严谨胜古人,如龙蛇争斗之象,气势如云雾,风旋雷动,运筹帷幄,犹如神来。楷书、行书之衰微,自成一体,庄重如武库之枪戟,风格严谨胜过直水,精雕细琢胜过虞世南。”其草书流畅流畅,可与二王媲美,令人钦佩,但又令人震惊,因为用笔大胆,不避险,有损风雅。

7、虞世南(558年—638年7月11日),唐代诗人。其书法作品有《孔庙碑刻》、《破邪仑碑刻》、《汝南公主墓志旧抄本》等。

8、褚遂良(596—659),杭州钱塘人,字善登,初唐名医。唐高宗年间封为河南公,人称“褚河南”。他书法初学于虞世南,后师从钟繇、王羲之,融会贯通汉隶,书法浑厚流畅,变化多端,独具一格。与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。据说虞世南死后,唐太宗叹息无人可论书法,魏征称赞他:“褚遂良字笔力雄健,得王逸邵之风。”魏征认为自己对王逸邵的书法有很深的理解,能够辨别王逸邵的书法真伪。 著作有《雁塔圣教序》、《倪宽赞》等。

9、孙过庭(约645—703),唐代大书法家、杰出的书法理论家,陈留(今河南开封)人,自号吴郡,即阜阳人,曾任郡中记事、武官。自幼习书,风格可上溯至汉魏晋。善楷、行、草,尤擅草书。《书经》中的草书为史所推崇。笔势流畅,纵横有致,无不节制于规矩;体态俊秀,潇洒自如,富有韵律感。自承汉魏之精髓,不但深通晋王之堂,而且字字独立,气势磅礴,书法线条也体现出智勇之气。具有典型楷书书法的特点。

10、张旭(675—750?),又号伯高、季明。张旭的书法受张芝、二王影响,以草书成就最高,被誉为“草圣”。他以继承“二王”传统为荣,一字一法,一气呵成,一方面模仿张芝的草书,创造出洒脱奔放、飘逸狂放的草书,震惊世人。相传他见公主与挑夫争路,听鼓声,便萌生了书法的念头。在河南叶县时,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,由此得草书之气。颜真卿曾两次辞官向他请教书法。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。 他把全部的情感都倾注在点滴的笔触之中,仿佛身边无人,如醉如痴,如疯如狂。代表作是《古诗四首》。

11.颜真卿(709—785),唐代杰出的书法家、伟大的爱国主义者。汉族,字清尘,琅琊小梯村(今临邑市费县朱满村)人。曾祖父、祖父、父亲均擅篆隶,母亲尹氏亦善书法,著有《五星集》、《潞州集》、《临川集》等。颜真卿一生所作碑石甚多,流传至今的有:《多宝塔碑》,结构端庄紧凑,秀丽多姿;《东方朔画赞碑》,风格清秀雄伟;《访金天王庙》庄重雄健;《藏怀克碑》庄重雄健。 ”,气势磅礴,雄浑有力;《郭家庙碑》行文优美流畅;《麻姑仙坛记》,苍劲庄重,结构遒劲,韵味十足;《颂唐中兴》为摩崖石刻,颜真卿最大的楷书,书法方正稳健,不显露一丝劲力;《宋梁碑》,又名《宋广平碑》,书法宽广遒劲;《八戒报德记》,大气庄严;《元结碑》,苍劲深厚;《甘露书法》,稳重舒畅;《李玄静碑》,书法遒劲,但笔画纤细,与其他碑文并无太大差别。《颜家庙碑》,书法遒劲有力,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。传世书法有《争座图》、《祭侄图》, 《刘忠实帖》、《自撰告白帖》等。

12、柳公权(778—865),唐代大书法家,京兆华原(今陕西耀县)人,后升为太子少傅,人称“柳少傅”。唐穆宗、敬宗、文宗年间,其书法备受重视,是朝廷书法家,自幼在宫廷中长大,事业有成。初从王羲之学书,后读唐代名家书法,以颜真卿、欧阳询为上。他吸收颜、欧阳询之长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其书法均衡,瘦硬,沿袭魏碑的果断气势,笔法凌厉秀雅,劲劲雄健,结构严谨,人称“颜劲柳古”。 “书贵在薄而硬,达神则其书。”他的楷书比颜氏略为均衡,薄而硬,故有“颜金六古”之称。其中以《大法师妙塔铭》最为著名,《惠远寺钟楼铭》、《重修东林寺铭》、《金刚经》等亦为其作品。

13、怀素——草书之冠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,他的草书被称为“狂草”,笔法圆润,刚劲有力,行文潇洒,与张旭齐名。后人称他为“张殿苏狂”或“殿张最苏”。其草书有《自叙》、《苦笋》、《食鱼》、《圣母》、《书法论》、《大草千字文》、《小草千字文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藏真》、《七帖》、《北庭草书》等。

14、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画家。其代表作有《黄州寒食诗帖》,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。当时苏轼因宋代最大的文字狱“五代诗案”而受到新党排斥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感到生活孤苦无依、心灰意冷、清贫无比。在流放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,他写下了两首五言诗:我来黄州以来,已过三寒食节,年年想惜春,春去不得惜春。 今年又下着苦雨,两月秋萧瑟,卧闻海棠花香,泥染燕尾雪,偷偷抬走,半夜真坚强,与病弱少年无异,病了头发已白。春江将入屋,雨来将至。小屋如渔舟,烟水云雾中。空厨煮寒菜,破灶烧湿芦苇。谁知是寒食节,却见乌鸦抬纸。帝门深九层,墓在千里之外。欲哭无泪,吹不尽灰烬。《黄州寒食诗》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,在书法史上影响极大。 元代贤余书称其继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《祭侄文》之后,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。其传世书法作品还有《赤壁序》、《洞庭春色图》、《中山宋老赋》等。

15.黄庭坚(1045—1105),字鲁直,号山古道人,后号黄山古,后号伏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北宋诗人、书法家。代表作《松风阁诗帖》,为黄庭坚对联七言诗,纸本水墨,纵32.8厘米,横219.2厘米,共29行,153字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松风阁位于湖北鄂州市西山灵泉寺附近,海拔160余米,古称反山,是孙权讲学军事、修文、宴饮祭天的地方。 宋徽宗崇宁元年(1102年)九月,黄庭坚与友人游鄂城反山,路过松林亭子,留宿一夜,听松涛吟诗。《松风亭诗》歌颂当时所见的景色,抒发对友人的怀念。《松风亭诗》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。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千篇行书精品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《松风亭诗》。其风格奔放,长波大笔,跌宕起伏,曲折离奇,意趣盎然,气韵十足,与《兰亭》齐名,与颜氏《祭侄》相近,堪称行书佳作。 著名作品有《黄州寒食诗跋》、《花香跋》、《洪宪诗》等。

16.米芾(1051—1107),字元章,又号襄阳曼诗、海月外史、鹿门居士。山西太原人,后定居江苏镇江。徽宗诏授书画博士。代表作《蜀素帖》,又名《泥古诗帖》,绢本行书,纵29.7厘米,横284.3厘米。作于宋哲宗元和三年(1088年),时米芾38岁。作诗八首,体裁杂,共71行658字,署“芾”字。“蜀素”是北宋四川的一种细丝织物,用黑色丝条织成,做工精细。 有个叫邵子忠的人,把一片蜀素裱成卷轴,等候名家留下墨宝。因为丝织品质地粗糙,写字困难,只有功力深厚者才敢不请自来。宋代湖州三年八月,米芾应林夕之邀,陪同游太湖附近的苕溪。林夕拿出自己收藏的蜀素卷轴,请米芾书写。米芾天资聪颖,胆识过人,便担当起责任,一口气写下了八首自己的诗。这卷卷轴用笔多样,有正有侧,有隐有露,有长有短,有粗有细,形态各异,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“刷字”风格。因为蜀素粗糙,所以他写字时全力以赴。他的书法作品传世有《苕溪诗卷》、《方圆寺志》、《天马赋》等。

17、蔡襄(1012—1067),字君默,字子贡,兴化(今福建仙游)人,翰林学士。代表作《自作诗》,作于黄帝二年(1056),他从福建被召回汴京(北宋都城,今河南开封)时。当时他四十岁,正值壮年,中年受聘,尚且乐于受聘,写得心境轻盈。全篇行文流畅自然,沉静秀丽,清丽典雅,深邃诙谐。作品首行楷书,较为用心,渐趋畅快,溢为行草,最后为小草。越到后期,越发潇洒,所以后人评论:“此为小行书之最”。他的书法作品有:著有《谢御书诗》、《陶生帖》、《教分帖》、《梦回帖》等,其题跋有《万安桥录》、《筑锦堂录》等,可以说是古典浪漫主义艺术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18、宋徽宗(1082-1​​135),赵佶,名佶,北宋第八位皇帝,又号宣和帝、道君帝、道君太上帝,谥号为体神和道君烈勋功圣文仁德贤慈贤孝。赵佶善花鸟画,受吴元裕影响,又从黄庭坚学书法,后创瘦金体,如“屈铁断金”,作品有《千字文》。

19、赵孟頫(1254—1322),字子昂,又号松雪道人、水镜公道人、欧伯,中年时曾号孟頫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,画史上又称他为“赵吴兴”。他是元代著名画家,楷书四大家之一(欧阳询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赵孟頫)。赵孟頫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颇多,代表作有《千字文》、《洛神赋》、《济安传》、《丹巴碑》、《归去来》、 《兰亭十三跋》、《赤壁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丘鹗碑记》等。

20、文征明(1470—1559),又名文征明,本名毕,字征明,后改征中,又号衡山、廷云,常熟(今江苏苏州)人,祖籍衡山,人称衡山居士。他初学书法师从李应珍,后又广泛研习前代名作。他精通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,尤擅行书、小楷,柔和刚健,章法严谨,表现生动。他虽然没有雄伟的气势,但有晋唐书风,也有自己的必然风格。小楷笔法柔和,节奏缓慢,与他的画风相得益彰,被誉为“明中第一人”。 传世书法作品有《醉翁之意》、《琵琶行》、《西园诗》、《渔光曲》、《离骚》、《北山传文》等。

1.柳公权,作品有:《金刚经碑》、《玄妙塔碑》、《神策军纪圣德碑》

柳公权(778—865),字承宣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,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、诗人,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。

2.黄庭坚,著有:《松风阁诗跋》、《著上作跋》

黄庭坚(1045年8月9日—1105年5月24日),字鲁直,号山古道人、符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江西诗派创始人。

3.王羲之,作品有:《黄庭经》、《乐逸论》、《十七帖》、《兰亭集序》、《楚乐帖》

王羲之(303—361年,一说321—379年),字逸邵,东晋书法家,被誉为“书圣”。琅琊临邑(今山东临邑)人,后迁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,晚年隐居单县金亭。

历任秘书郎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后任会稽内史、右将军。其书法隶、草、楷、行皆精通,研习诸家风骨,心手相仿,师承多位名家,融会贯通,摆脱了汉魏之风,自成一派,影响深远。

4.陆机,作品有:《平复帖》

著名书法家

陆机(261—303),字世亨,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西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。出生于吴郡陆氏家族,是孙吴宰相陆逊之孙,大元帅陆抗之第四子。与兄陆云并称“二陆”,与顾融、陆云并称“洛阳三才子”。

5.王献之,作品有:《鸭头丸》、《春华阁》、《中秋佳节》

王献之(344—386),字子敬,小字关女,汉族,祖籍琅邪临邑(今山东省临邑市兰山区),生于会稽山阴(今浙江省绍兴市)。东晋著名书法家、诗人、画家、太子妃。他是“书圣”王羲之的第七子,晋建文帝司马昱的女婿,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。

1.柳公权,著作有:《金刚经碑》、《玄妙塔碑》、《神策军纪圣德碑》

柳公权(778—865),字承宣,京兆华原(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)人,唐代中期著名书法家、诗人,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。

2.黄庭坚,著有:《松风阁诗跋》、《著上作跋》

黄庭坚(1045年8月9日—1105年5月24日),字鲁直,号山古道人、符翁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,江西诗派创始人。

3.王羲之,作品有:《黄庭经》、《乐逸论》、《十七帖》、《兰亭集序》、《楚乐帖》

王羲之(303—361年,一说321—379年),字逸邵,东晋书法家,被誉为“书圣”。琅琊临邑(今山东临邑)人,后迁会稽山阴(今浙江绍兴),晚年隐居单县金亭。

历任秘书郎、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后任会稽内史、右将军。其书法隶、草、楷、行皆精通,研习诸家风骨,心手相仿,师承多位名家,融会贯通,摆脱了汉魏之风,自成一派,影响深远。

4.陆机,作品有:《平复帖》

陆机(261—303),字世亨,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西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。出生于吴郡陆氏家族,是孙吴宰相陆逊之孙,大元帅陆抗之第四子。与兄陆云并称“二陆”,与顾荣、陆云并称“洛阳三才子”。

5.王献之,作品有:《鸭头丸》、《春华阁》、《中秋佳节》

王献之(344—386),字子敬,小字关女,汉族,祖籍琅邪临邑(今山东省临邑市兰山区),生于会稽山阴(今浙江省绍兴市)。东晋著名书法家、诗人、画家、太子妃。他是“书圣”王羲之的第七子,晋建文帝司马昱的女婿,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。

标签:

抛开政治因素,欣赏康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
崔元泽:朝鲜族书法家,现任多职,成就斐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