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: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

青山书法

《兰亭序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,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,节庆风俗、文人聚会、玄学思想、魏晋风貌、山水画等都体现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学西网编辑整理的《兰亭序》楷书硬笔书法,希望大家喜欢。以下是《兰亭序》楷书硬笔书法,希望大家喜欢。

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欣赏

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1

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2

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3

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4

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5

兰亭序基本介绍

《兰亭序》是王羲之行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,在手法上几乎无懈可击,成为后世行书的典范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王羲之(303—361),字逸邵,又号丹斋,原籍琅琊临邑(今山东省)人,后迁居山阴(今浙江绍兴),任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是东晋大书法家,被后人尊为“书圣”。他的儿子王献之也善于书法,人们称他们为“二王”。另一个儿子王凝之任左军将军,因曾任右军将军,所以被称为“王右军”、“王会稽”。 代表作品有:楷书《乐毅论》、《黄庭经》、草书《十七帖》、行书《姑母帖》、《快雪诗清帖》、《悼亡帖》、楷书《兰亭序》等。

此书法以笔中正为主,笔触多露,表情细腻,线条流畅优美。字形结构纵长,左低右高,字形大小对应,长短相间,虚实相间。布局有纵无横,每一行都荡漾着变化。最可贵的是,《兰亭序》“不亢不卑”的风格蕴含着作者成熟的笔墨功力、深厚的传统功力、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,达到了创作的巅峰。

《兰亭序》赏析

《兰亭集序》,又名《临河序》、《齐帖》、《三月三日兰亭诗序》等。晋穆帝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三日,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好友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一人齐聚兰亭,吟诗饮酒。王羲之把这些人的姓名、所作的诗词编成集子,并作序记述了流上曲水之事,抒发了自己由此引起的内心感受。这篇序言就是《兰亭集序》。这篇序言受石崇《金谷诗序》影响很大,其成就远远超过了《金谷诗序》。

文章先叙述聚会的时间、地点、参加者,言简意赅,一针见血。接着描写了兰亭的自然环境和周围的景色,语言凝练,结构井然。景色的描写从大局出发,由远及近,再由近及远,直至无穷。先描写巍峨高山,然后逐渐描写湍急清溪,再顺流而下描写人物的活动和姿态,动静结合。接着又加上对自然物的描写,从湛蓝的天空、和煦的春风,自然延伸到浩瀚宇宙、世间万物。意境高雅,情调欢快流畅。兰亭集序可谓“四美二难”。

但没有不散的宴席,有聚必有别。所谓“欢喜结束,悲哀来临”,是人们的共同心境,虽然人们的选择和性情各有不同。就在你为所渴望而终于得到的东西感到无比欣喜之时,转眼间,它已成过眼云烟。人的生命也不例外。所谓“不知老去”(孔子语)、“老去缓缓”(屈原语)、“人生在世,如尘埃般短暂”(古诗十九首),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感慨。每当想到人的生命无论长短,终究还是会归于消亡,就更让人感到凄凉和悲哀。如果说上一段是叙述性的描述,那么这一段则是议论和抒情。 作者在表达生命短暂、生命无常的感叹中,流露出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激情。

魏晋时期,玄学盛行,不少世家子弟以庄子的《齐物论》为借口,装出潇洒洒脱、不屑政绩的姿态。王羲之也是一位颇有口才的文人,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方面,王羲之与一般文人谈玄学不同。他曾言:“空谈枉劳,浮文碍精”(《世说新语·演说》)。在这篇序言中,王羲之也明确斥责了“一死一生”、“死生平等”是错误的人生观,明确肯定了生命的价值。

本文风格清新、朴实,语言流畅优美,与魏晋时期“修饰百言,争一文之美”(《文心雕龙·名诗篇》)的模仿之作大不相同。句式工整,变化多端,以短句为主,散句中夹杂对句,韵律和谐,动听动听。

总之,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进步的人生观,与老庄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为后人提供了启发和思考。

看过《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》的人还看过:

1.兰亭序楷书硬笔书法

2. 兰亭序楷书

3.兰亭序行书硬笔书法

4.兰亭序楷书

5. 行书《兰亭序》全文

标签:

如何速成好看的硬笔字?记住这 19 条口诀就够了
不同尺寸作品纸的规格及适用诗词类型介绍